(2) 若由 tamoxifen 轉換使用本品,則使用期限合計不得超過5 年。
。
(2) 若由 tamoxifen 轉換使用本品,則使用期限合計不得超過5 年。
。(中央社記者郝雪卿台中7日電)1名12歲的國小女童左乳房發現1顆如花生米大小的硬塊,求診台中市澄清醫院,醫師今天說,雖不是乳癌,卻是罕見的惡性皮纖維肉瘤,經施行廣泛性切除後至今未發現復發。
澄清醫院中港院區一般外科主治醫師陳豐仁表示,女童對乳房小硬塊起先以為是青春痘發炎造成,自己擦了藥膏但未改善,經1個月後才告訴媽媽,才被帶到醫院求診。
陳豐仁指出,雖然觸診時發現腫瘤確實長在皮下,很像皮下腫瘤,但邊緣不明確且稍微有一些硬度感,又不同於一般常見的皮下腫瘤,病灶都不像是良性的皮下腫瘤,引起醫師更多的懷疑,建議立即進一步作乳房超音波檢查加以確認。
陳豐仁表示,由於臨床有些疑慮,經作乳房超音波檢查後,在乳房超音波中顯現皮下有1個不規則腫瘤,患者乳房發炎或遭到撞擊都有可能出現此類似影像,但由於患者沒有相關病史,初步予以排除。建議做切片檢驗,證實是一種罕見的「惡性皮纖維肉瘤」。
陳豐仁說,惡性皮纖維肉瘤長在乳房是非常罕見的病例,一般以長在軀幹較多,其次為上肢、脖子等。好發年齡層為20到50歲,但新生兒及80歲老翁都曾發生過。外觀微隆起、堅硬、可能帶有紅色、藍色、棕色等不同的表現。
他表示,惡性皮纖維肉瘤的治療不同於乳癌治療,以手術切除為主。由於惡性皮纖維肉瘤在皮下常長成類似八爪章魚的形狀,如果切除太少,常會復發。無法施行廣泛性切除的情況下,可考慮放射治療。至於轉移或無法手術切除的患者,可口服藥物,一般仍有65%的反應率。
陳豐仁說,女童的惡性皮纖維肉瘤還算發現得早,經施行廣泛性切除後,不需放射治療或口服藥物,至今已7個月,無復發或轉移跡象
〔中央社〕1 名50多歲罹患乳癌已 2年的婦人,從未接受治療,致乳房嚴重潰爛,到澄清醫院求診;醫師採取「先化療後開刀」的逆向治療,醫師說,患者術後情況良好。
澄清醫院中港院區乳房醫學主治醫師陳豐仁今天指出,這名乳癌患者雖然知道自己罹患乳癌,但2 年多來從未接受治療,左乳已發生約10公分大小的潰爛傷口,僅自行抹藥,造成潰爛傷口更加嚴重;到澄清醫院看門診時,乳癌潰爛的傷口已傳出惡臭的味道。
陳豐仁表示,由於患者的潰爛傷口太嚴重,要立即手術切除有困難,經患者同意改變治療方式,先讓患者接受4個月的化學治療及標靶治療;因治療有效,腫瘤明顯縮小,且潰爛傷口逐漸癒合,再施行乳房切除和淋巴腺廓清手術,目前恢復情況良好,未發現有癌細胞轉移的情形,患者需再接受1年的標靶治療。
陳豐仁指出,如果先開刀再接受化學治療,因為腫瘤已切除,對化療藥物是否有效?較難評估,只有再發現癌細胞的轉移症狀,才知道化療失敗,通常為時已晚。
陳豐仁說,「先化療後開刀」的優點是可以從腫瘤的縮小,來判斷化療藥物是否有效,如果不適合該患者,可以隨時更換化療藥物,讓患者使用有效的化療,才能斬草除根。
陳豐仁指出,如化療發生效用,對乳癌腫瘤也有效控制甚至縮小,再施行手術切除患部時,就不用補皮,對患者的影響較小;最重要的是,已確定術前的有效化療藥物,對術後輔助化學治療用藥更加明確,可提高乳癌患者的治癒效果。
陳豐仁表示,例如這名婦人罹患乳癌至少 2年,卻從未接受專科醫師治療,的確有很高的風險,乳癌患者越早發現越早治療,治癒率很高,因此婦女接受定期乳癌篩檢就顯得更加重要。國民健康局正推動「4 大癌症,免費篩檢」,凡年齡滿45-69歲的婦女,2年內未曾安排乳房攝影預防保健檢查者,都可到醫院接受免費的乳癌篩檢。
PS>
術前先前施行化學治療(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具有以下優點-->值得推廣
• (1)太嚴重原先無法手術切除變成可以手術切除
• (2)傷口原本需施行植皮覆蓋變成無需植皮而得以直接縫合傷口
• (3)乳房原本必須全切除變成有機會施行乳房保留手術
• (4)藉由術前化學藥劑的反應而得知術後輔助化學治療用藥的評估與選擇。
是乳癌腫塊 不是碰撞瘀塊
(台中訊)十九歲的女大學生左側乳房罹患初期乳癌,卻以為是曾經被機車把手撞到所留下的瘀塊,求診時在醫師高度懷疑下發現「真相」,立即接受乳房保留切除手術,半年來追蹤未發現有癌細胞轉移現象。澄清醫院中港院區一般外科主治醫師陳豐仁表示,台灣乳癌年輕化持續攀升,年輕女性也要重視乳癌的篩檢。
一位十九歲的女大學生,曾經騎機車發生小意外被機車把手撞到胸部,造成左胸紅腫瘀塊,起初不以為意,但卻摸到好像有硬塊存在,以為是撞到留下的瘀塊,因久久不癒而到醫院求診。
陳豐仁醫師表示,該患者左側乳房的硬塊應該已存在一段時間,經乳房超音波檢查及切片檢驗,發現該硬塊已達2.3公分大,是屬於零期的原位癌,但其中有0.3公分的範圍已發展成第一期的乳癌,由於發現得早,患者接受乳房保留切除手術,並進行五週的放射線治療。
乳房保留切除手術,術後不會影響乳房的外觀、形狀,預後效果佳,適合乳癌腫塊三公分以下,腋下淋巴無轉移現象的患者,但是對於乳房太小,腫瘤在乳頭附近,或多發性病灶的人則不適合。
陳醫師指出,台灣三十五歲以下女性罹患乳癌的比率,幾乎是美國的二到三倍,罹患乳癌的原因十分複雜,包括遺傳、環境污染、飲食、晚婚、生活壓力等因素,都是導致乳癌發生的可能因素。
像這位僅十九歲的女大學生,年紀輕輕又無乳癌的家族史,當發現罹乳癌,的確令人驚訝。由於年輕型乳癌的腫瘤通常比較大、癌細胞的惡性度也偏高,因此女性乳癌篩檢,最好從年輕開始就要做定期檢查。
乳癌篩檢是預防的第一步,很多女性不知道那種檢查最適合自己,陳醫師建議,一般東方女性乳房較小、乳腺組織緻密,建議三十五歲以下的年輕女性以超音波檢查為主。至於乳房X光攝影則較適用於鬆軟型(脂肪較多)乳房,三十五歲到四十歲應做第一次乳房X光攝影,再配合超音波交替檢查。五十歲以後乳房鬆垂,以乳房X光攝影檢查為主。不過還是要由醫師根據每位就診婦女的個別情況,決定最適當的檢查方式。
根據衛生署統計,零期乳癌之五年存活率接近100%,第一期乳癌存活率高達85%,第二期乳癌仍有70%之存活率,若能加強篩檢,診斷出早期乳癌加以適當治療,戰勝乳癌的機率相當大。
台中一名四十八歲婦女,右邊乳房有顆異物,兩年前,醫院檢查為良性腫瘤,去年換醫院,卻查出右乳有三顆腫瘤,冷凍 切片證實是乳癌。醫師陳豐仁說,三顆腫瘤加起來超過兩公分,相當於二期乳癌,立即切除乳房,化療半年,病情已經控制。提醒婦女,就算良性乳房囊腫,也不能 大意。(寇世菁報導)
原本被告知只是一顆乳房良性腫瘤,換一家醫院,卻證實有三顆乳癌,讓這名四十八歲婦女,有如坐雲宵飛車,心情忽高忽 低,從雲端降到谷底。澄清醫院中港院區一般外科主治醫師陳豐仁表示,這名婦女自己用手隱約摸到右邊乳房上方邊緣有顆異物,兩年前到附近醫院做乳房攝影檢 查,被診斷為良性腫瘤,一年後聽朋友建議到澄清醫院再做檢查。經超音波和核磁共振檢查後,發現右乳上方邊緣有三顆腫瘤,分別是1.5公分、1公分、0.8 公分,醫師建議冰凍切片立即檢驗,結果三顆都是乳癌。陳豐仁醫師指出,避免輕忽病情,三顆腫瘤加起來,超過兩公分,研判是一期乳癌,立即切除乳房,化療半 年,目前病情穩定控制。(原本是良性,系列追蹤,形狀有改變,可能就是癌症,建議切片檢查,果真是惡性。單看一顆很小,是一期乳癌,整個切除,化療半年。)
為 何原本只發現一顆良性腫瘤,最後成為三顆乳癌,陳醫師解釋,可能與乳癌的位置有關,由於患者三顆乳癌長在乳房上方內側的邊緣處,好像躲貓貓似的,不讓人發 現,加上在乳房攝影時,因壓迫的角度和大小,比較難完全拍攝到,因此只發現其中最大的一顆。由於那顆腫瘤外形較圓,邊緣未見乳癌的明顯特徵,才被診斷為良 性腫瘤。陳豐仁醫師強調,婦女定期接受乳癌篩檢的確很重要,即使是良性乳房囊腫,也不能大意,除了每年都要定期追蹤檢查外,最好能夠進一步以更精密的儀器 再做確認。